日语专业开展“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”教研活动

时间 : 2020年12月28日 09:38    

教育部印发的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中提出,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,围绕政治认同、家国情怀、文化素养、宪法法治意识、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,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,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法治教育、劳动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坚定学生理想信念,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。

2020年12月24日下午,日语教研室与韩语教研室一起举办了以“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”为主题的教学研讨,校督导刘少萍、日语专业负责人郭永恩、系主任刘韵超及全体日语专业教师参加了研讨。

针对老师们普遍认为“课程思政”比较抽象的困惑,郭永恩认为,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,一定要向学生传授人文,人文铸魂,立德树人,而传授人文,人文铸魂,立德树人就是“课程思政”,是每一位老师的本职所在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,外语教学必须教学语言的文化含义,而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确立“自我”。“自我”确立就是构建“中国人”意识,就是确立中国人的“文化自信”。因此,日语词汇、句法、文章教授都是思政内容,思想、文化、艺术教学思政元素无处不在。总之,他认为,外语教学的“课程思政”要契合实际授课内容,无需高谈阔论。惟其如此,学生么才会自然接受,“课程思政”才会教之有效。

刘韵超表示,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更加必要,需要我们思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,更好提炼思政内容,必须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政内容紧密结合起来。丁斓斓认为,专业知识重在增加知识技能,传授人文情怀则是目的所在,课程目标中的“素质目标”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。她通过一个生动的教学事例,说明强化教学技能固然重要,引导思政教育之法则需要老师们不断探索。陈熙说,思政就是育人,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,需要客观、理性乃至宽容。惟其如此,才会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人文情怀,才能客观认知自己的文化,从而坚守自己的文化。裴艳霞指出现在的学生对我国历史认知模糊,“文化交流史”可对比中国文化史实施教学,在学习日本文化史的过程中重温我国厚重的文化史,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。

短短的一个小时,老师们纷纷发言,讨论热烈。最后,刘少萍通过阅读以往的教研活动记录,对日语专业一直以来的实施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他说,今日参加关于“课程思政”的主题讨论,更加感受到了日语专业教师们认真授课的严谨态度,也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关于思政课程的见解。他真诚地希望日语专业每一门课程都能融入“思政”元素,也希望日语专业的“课程思政”能够凸显学校红色元素办学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