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陆贽(754-805),字敬舆,唐代苏州嘉兴(今嘉善)人。唐官员。陆偘子。唐代宗大历六年(771)进士,中博学宏词科。德宗即位,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。贞元七年(791),拜兵部侍郎。贞元八年(792),迁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天下属以为相。贞元十年(794),遭构陷后罢相。永贞元年(805)在忠州去世,年五十二。追赠兵部尚书,谥号“宣”。著有《翰苑集》(又称《陆宣公奏议》)22卷、《陆氏集验方》50卷等。
事迹
唐德宗建中四年(783),因“泾原兵变”,陆贽随德宗移驾奉天。陆贽处世谨慎,办事干练,德宗非常依仗他。陆贽常在内廷参与德宗的决策,时称“内相”。兴元元年(784),为平复“泾原兵变”中叛乱军士的不满情绪,陆贽劝说德宗下诏罪己,并为其起草诏书颁行天下,前线将士为之感动,叛乱者上表谢罪。陆贽还奏请将贡品都拿出来赏赐有功将士,使唐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。
陆贽秉性贞刚,严于律己。自许“上不负天子,下不负所学”,以天下为己任,敢于矫正皇帝的过失,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。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,对“富者兼地数万亩,贫者无容足之居”的现象深为愤慨,同情百姓的悲惨生活。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,轻徭役薄赋税,反对横征暴敛,主张使“一代黔黎,跻富寿之域”。
陆贽清廉自守。供职翰林院时,母亲韦氏还居住在吴中,皇帝派遣中使将陆母迎至京师。这对于读书人而言是莫大的光荣。韦夫人去世后,陆贽辞去所担任的职务,在洛阳守孝,并派人护送在溧阳的棺椁,祔葬在河南。皇帝派遣宫中太监负责监督护送,四方赠送财物助治丧之金不下数百万,陆贽分文不收。
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对陆贽非常推崇。他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,长者近千言,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,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是罕见的,可见陆贽言论“资治”作用之大。
陆贽去世后,葬于忠州对岸翠屏山麓,今重庆市忠县东溪新镇旁。陆氏后人居住嘉善者颇多。明宣德五年(1430)嘉善建县,知县倪玑借重陆贽榜样力量,为陆贽建祠纪念。陆贽后人,明代陆垹在《乡贤祠议》中写道:“宣德中分嘉兴思贤等乡为嘉善,故乡贤祀之贤如宣公,不可以郡邑限矣……今陆宣公已祀陆庄……”清道光年间,罢官归里的章雷与友人在八咏阁雅集,分别以嘉善所藏古迹为题咏诗。章雷分得陆贽遗像,文中有“……公(陆贽)祠在魏塘之陆庄,公之子姓居焉”的记载。
光绪《嘉善县志》记载:“乡贤祠在文庙戟门外之右……光绪三年(1877),教谕汪绳武复修。八年,邑人蒋癸荣等集赀再修。祀陆贽、祀专祀。”
陆贽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,他严于律己,任何礼物一概拒绝,唐德宗劝他说,爱卿太过清廉了,别人送什么都不收也不好,像马鞭靴子之类的,收下也没什么关系。陆贽回答说,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,必定胃口越来越大。收了鞭子靴子,就会开始收华服裘衣;收了华服裘衣,就会开始收钱;收了钱,就会开始收车马座驾;收了车马座驾,就会开始收金玉珠宝。正所谓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”
近来,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、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、《陆贽评传》作者王素先生作《陆贽乡里实证记》一文,考察各处宣公祠与陆贽出生地之可能关系,并得出结论:“嘉善县故奉贤乡奉四中区之陆庄,才是陆贽的真正的出生地与故居所在。”
转自文明嘉善微信公众号